言語簡練的阿律老師有著渾厚的好聽嗓音,

在每一個主題開頭前,他都會談著吉他唱著動人的歌曲。

與其說這是一場演講,倒不如說是老師個人生命智慧的濃縮與省思。

老師丟的問題有很多都發人深省,一時之間我竟也沒有明確的答案,有些只有模模糊糊的影子…

太過深沈的則讓人不想回答。

若透徹了解答案,想必又是生命中另一個境界了吧?

只是我何時能到達呢?

課堂中的十個問題,老師要全班同學動起來,到台前表達自己的意見。

針對題目答案可以發現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盡相同,但仍可看出主流意識。

主觀與客觀的定義原來是如此簡單:

當你所選擇的答案與多數者相同時,你是客觀的;

少人與你相同時,你是主觀的。

答案有真正清晰的對錯之分嗎?客觀與主觀又孰是孰非?

在經歷過愈多事情後你就會發現:

世上的事物沒有一定的對錯,萬物都有二面性,不斷地改變。

太過執著於是非對錯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之中。

很多人看問題時,都會說要看當時情況、自己能力與那個人本身的問題才能決定該怎麼做。

而當下的答案與未來的答案不一定相同。

我們能掌握的只有「現在」的想法,不需要太多包袱、不需要考慮過去,

因為未來尚未臨,過去縱已逝去。

我們所擁有的只有現在,能把握的也只有現在!

當心境入魔、紛紛擾擾於塵世之中,只要當下動念,

毅然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還是能走到正途之上,回到「歸鄉」的路中。



談到「使命」問題時,我一開始真的完全沒有頭緒,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?

到這個世界上的我究竟是要完成什麼事情呢?老師丟了3個問題,引導我們找出自己的使命:

● 你認為什麼是最重要的事?

● 為此,你能做些什麼?

● 要怎麼把最重要的事做好?

我的答案很籠統,關於第一個問題我認為

「讓自己及身邊的人快樂健康、讓世界上充滿更多正面的事物」是我最重要的事。

為此我能做的就是「將自己身體學業顧好、對事負責、

每天都以開朗的心面對他人、關懷他人、投身於公益事業」。

要怎麼將它做好攸關「執行力」的問題:

首先要訂出短程、中程、長程目標,可能遇到的問題、該怎麼解決、

我的助力阻力為何?要達到理想目標我該具備哪些能力地位?要怎麼達成?該付出哪些努力?

這些重要的問題想好答案後,堅持到底,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及灰心沮喪都能孜孜矻矻地完成它。

那麼大概就不枉此生了。接下來的問題是:

知道了你最重要的事之後,為何不開始?

● 你在害怕什麼?

● 你在等什麼?

所害怕的就是你的顧慮;所等的就是你的藉口。

我想,我害怕的是將自己丟入一個未知的境地、害怕失敗、

害怕自己攬了一堆事在身上卻什麼都不做,讓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。

畢竟總是喜歡扯自己的後腿,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這麼想這麼喜歡這麼重視這件事?

對自己的種種疑慮讓我遲遲未能動手。

至於所等待的,我想我在等待貴人出現,私心期待會有人引導我、告訴我該怎麼做



(可笑呀?難道要別人替我決定自己的未來嗎?這麼重要的事自己沒辦法決定嗎?一味地被動等待貴人就會出現嗎?不覺得自己應該主動去尋找嗎?難道貴人會從天上掉下來嗎?何不大聲喊「我在這裡」,自己把握機會主動上前?等著等著,很可能等到天荒地老、年華老去了仍一事無成。機會是自己創造得來,不是單靠等待。就算是等到了,你準備好了嗎?你可以把握它嗎?還是又讓它消逝在手中、不懂珍惜?)



向內探求及向外實踐都是必需的。

向內探求除了自明在心中,認識黑色的你也相當重要,

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黑暗面,學著去接受、面對他,而不是逃避、厭惡、抗拒他,

因為那是屬於你的一部分。人、最大的敵人是自己,最強的貴人也是自己。

讓清醒成為一種習慣,保持清明的心,提昇內省力,從「心」去找。

向外實踐時,把握每一個當下,懂得中庸之道

(即取捨之道,分辨使命內的責任及使命外的事情,

    在「求完美」與「盡人事、聽天命」之間取得平衡),

守元、讓自己維持在OK的狀態、在每個當下都做新的決定、不回顧不多慮、柔軟慢慢地,

知足是幸福不用等的最大關鍵,昇華及養生是維持長久的秘訣。



從個人走向群體,人心連結、共同成長、和諧共生也是人生重要的課題。

從 老師的演講中可以看到他的心是充滿謙敬、感恩並與自然萬物共生融合的。

這一步大概就是所謂的「見山仍是山,見水仍是水」的圓融境界吧。

我想,現在的我還在「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」的地步,

破壞了、尚未建設起,懂得什麼了、又未能實踐之。

期待有天自己的生命觀也可以變得那麼圓融成熟,

讓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活的充實自在,無入而不自得。



我期待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veve12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