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其實這種接受信念的態度就是在掩蓋內心的恐懼──

怕自己什麼都不是、什麼也抓不住。

但是一個杯子必須空了才有用,

心如果充滿著各種信念、教條、主張或別人的思想,

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創意;它只會重複別人的話語,

因此逃避恐懼──對空虛、孤獨、停滯不前、沒有成就、不能成為什麼的恐懼──

就是我們接受各種信仰或信念的理由。
然而接受一種信仰或信念,真能使我們瞭解自己嗎?

剛好相反。這就像是一層屏障,使我們無法看清楚自己。

因此我們能不能不帶著任何信念去看自己?

若是去除了這些信念,剩下的還有什麼?

心若是沒有任何可以認同的信念,自然會有能力如實觀察自己,

很顯然這便是瞭解自己的開端。





我們總是既想要又不敢要,既愛又恨,既渴望又抗拒。

我們不斷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中製造二元對立。

只有當我們的心瞭解了渴慾的原因,才能超越善惡的對立。

一旦瞭解了美德與過失的真相,就能超越這兩者。

對立的雙方是無法融合的,我們只能消解掉心中的渴慾才能超越它們。

每一種二元對立都必須思考清楚,徹底去感受它們,盡可能深入於意識的每一個層面。

透過徹底的思考去深入地感受,你自然會有所領悟;

這種領悟已不再是渴慾或時間的產物了。





你有沒有思考過「依賴性」這個問題?

如果深入地去思考這件事,你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非常孤獨。

人心大部分是空虛而膚淺的。

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愛。

從這種孤獨、匱乏和痛苦的狀態裡我們產生了執著於家人或財物的反應。

忌妒絕不是愛,但社會認可的家庭小愛中一定會有忌妒的成份。

婚姻其實是一種自我防衛、自我逃避的形式。

任何一種防衛的形式都會助長依賴性。

一個總是想依賴的心是不可能自由的。



你需要的是自由,你會發現只有自由的心才是謙和的。

一個謙和而自由的心才有能力學習。

學習是一件非凡的事──只是學習而不累積知識。

我們一般所謂的知識是很容易獲得的。那樣的學習方式仍是從已知進入已知,

真正的學習卻是從已知進入未知





世上有沒有所謂的不執著這個東西;存在的只有執著。

我們的心會發明不執著這個東西來對抗執著所產生的痛苦。

當你藉由不執著來對抗執著時,就是在執著於某種東西,

因此這所有的過程都是一種執著。

你執著於自己的妻子、丈夫、孩子、觀念、傳統或某個權威等等;

然後你又用不執著來對抗自己的執著,

但刻意培養不執著的態度一定會造成痛苦。



你想要逃避執著所帶來的痛苦,

於是又去尋找另一個東西來對抗它,結果還是落入到執著的活動。

因此只有愚蠢的心才會刻意培養不執著的態度。

所有的經典都告訴我們要「不執著」,但不執著到底是什麼狀態?

觀察一下自己的心念活動,你會發現一個不凡的真相──

刻意培養不執著的態度只會讓你的心執著於另一種態度





然而愛是不是恨的反面?

愛是不是藉由記憶而延伸出來的一種情緒或覺受?

我們所謂的愛到底是什麼?

很顯然愛與記憶無關。

這一點我們很難瞭解,因為對大部分的人言,愛就是一種記憶。

當你說你愛你的妻子或丈夫時,你的意思是什麼?

你愛的是不是一種可以給你帶來快感的東西?

你愛的是不是你所認同、並且屬於你的東西?

我並不是在捏造一些講法;這些都是事實,因此不要看起來那麼驚慌。



我們愛的只是「我妻子」或「我丈夫」的形象罷了,我們愛的並不是那個人。

我們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其實所知有限;

如果你以為認識一個人就是不斷地去辨識它,那麼你永遠也不可能瞭解他。

因為辨識的活動永遠是奠基於記憶的──

對苦樂的記憶,對自己曾經追求過或擁有過的事物的記憶。

愛怎麼可能跟恐懼、哀傷、孤獨或絕望相關呢?

一個野心勃勃的人怎麼可能會有愛呢?

但我們都有巨大的野心,不論這野心是體面的或不體面的。





你必須瞭解造成痛苦和衝突的主因,才能消解掉它們而不再向外追求和平。

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很懶惰,很懶得去瞭解自己,

懶惰就是一種自欺的形式

我們以為別人會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,帶給我們內心的祥和,

再不然就認為那少數幾個造成戰爭的人必須被鏟除掉。

如果個人的內心充滿著矛盾,外在世界也不可避免地一定會有衝突,

所以每個人都必須得到內心的祥和,這樣外在世界才會有和平,

因為個人便是世界。





很顯然地,令我們變得無感的正是我們心中的痛苦;

因為不瞭解痛苦是什麼,所以我們對它漠不關心。

如果能瞭解痛苦是什麼,我們就會對痛苦有所體認,同時能覺知到一切的事物──

不但覺知自己,還能覺知到周圍的人、自己的妻小、路上的乞丐和自然界的動物。

但我們並不想瞭解痛苦這個東西,使我們變得遲鈍無感的就是這種逃避的態度。





你對自己設定了一些想法、形象或是應該怎麼樣的標準,

但是你為甚麼會替自己製造出一些形象來?

因為你從未真的研究過自己。我們總認為自己應該符合某種理想,

譬如當個英雄之類的事。

心中會升起憤怒,就是因為這個形象受到了攻擊

然而我們對自己所抱持的看法,正是對自己的真相的一種逃避。

如果能觀察到自己的真相,就沒有人能傷害你了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 克里希那穆提《生命之書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veve12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